登入 直接訂購 教學視頻

【跨市博弈】高壓策略與全球供應鏈的拉鋸戰

在全球化的陰影下,關稅戰爭讓零售巨頭們的供應鏈策略逐漸演變成一場「硬球博弈」。Walmart、Home Depot 等美國零售商正以一種精算師的冷酷精準,將關稅成本轉嫁給供應商,這些供應商則在夾縫中掙扎,試圖在微薄利潤與不確定的政策風險中尋求生存之道。

這場博弈,零售商的策略可歸納為三個字:壓、轉、提。首先是「壓」—— 要求供應商吸收關稅成本,否則就威脅減少訂單。這種赤裸裸的市場力量展示,在中國引發了不小的反彈。中國官方甚至召見了Walmart,表達不滿,這場外交層面的對話,讓人不禁想起了一場貿易版的冷戰。其次是「轉」—— 當供應商拒絕讓步時,零售商們鼓勵甚至強迫他們將生產轉移到關稅較低的國家,例如越南或馬來西亞。最後是「提」—— 如果以上兩條路都行不通,零售商才會不情願地選擇提高零售價格,並將部分成本轉嫁給消費者。

從數據角度來看,這些壓力策略背後其實是對消費者行為的高度敏感。零售商知道,他們無法輕易漲價。美國消費者對價格的敏感程度近乎偏執,尤其是在通脹陰影尚未散去的背景下。美國核心通脹遠高於聯儲局2%的目標水平。在這樣的環境中,誰敢輕易漲價?尤其是那些靠「天天低價」起家的零售巨頭。

於是,供應商成了擋箭牌。Home Depot的一位供應商在第一波10%關稅時咬牙撐了兩個月,提供了10%的折扣,由他們中國廠商「友情贊助」部分成本——這種安排看似雙贏,實則雙虧。當第二波關稅來臨,供應商拒絕再做冤大頭,選擇將產線移往東南亞。這種「跑給關稅追」的策略雖然短期內可解燃眉之急,但長期來看,東南亞代工能否維持中國相同的品質與效率,仍是一場豪賭。

不是所有人都願意賭。Costco的選擇反其道而行:堅持中國製,哪怕價格高一些。這家倉儲巨頭認為,中國製的戶外家具品質明顯優於他國產品,即使要漲價,也願與供應商共同分擔部分成本。這種「堅持品質」的姿態,在以成本為王的零售業顯得格外罕見,甚至有點浪漫——或者只是因為他們知道,他們的會員不太會計較多花幾塊錢,只要椅子穩、桌子不晃。

然而,這場關稅遊戲的真正贏家,恐怕既不是零售商,也不是供應商,而是那些並未直接參與其中的第三方市場。隨着製造業向東南亞轉移,越南、印尼等國家的經濟正大踏步受益於這場全球供應鏈重組,而中國則暫時面臨工業外流的壓力。但請別急着替中國惋惜,畢竟,這個「世界工廠」的根基並非短期內可以撼動,而那些急於「逃離中國」的企業,或許最終會發現,自己只是從一場風暴走向另一場風險。

總而言之,這場零售業的硬球策略,表面上是為了應對關稅壓力,但實質上反映了全球化供應鏈的脆弱性和複雜性。一邊是零售商的無情壓榨,另一邊是供應商的無奈遷徙,而消費者則在被迫提價的商品前嘆息。至於這場博弈的結局如何,也許正如零售商們自己所感嘆的那樣:「關稅政策難以預測,但唯一可以確定的是,沒有人能全身而退。」

徐立言(本欄每逢周一刊出)

www.facebook.com/hsulylab/

股票及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,泓滙財經資訊有限公司及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。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