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金:低的時候積極買入 亢奮時候適度獲利
港股上周強勁反彈並再創新高,中金報告指,內地《政府工作報告》和特朗普美國國會演講符預期,消除市場此前擔憂,加上通用型AI Agent產品「Manus」發布等,為科技股重估提供新催化。至於港股估值修復到什麼程度,未來還有多大擴張空間?
中金指,靜態看仍處於歷史區間中低位,動態看情緒驅動的修復已經基本到位,分紅板塊相對A股空間5%,科技板塊與ROE已基本匹配,本輪反彈本質是建立在對科技趨勢的樂觀情緒上。這個情緒計入程度和未來還有多少「想像」空間,是未來市場空間關鍵。首先,當前AI趨勢、敍事變化和估值重估大方向是正確的,第二,短期需要把握節奏,倉位和成本同樣重要。如預期短期新增催化劑有限、或存在政策不及預期、外部擾動增加風險,短期還是觀望為主。維持短期恒指23000至24000點,樂觀情形25000點位測算不變。
2023年底以來,港股已出現四輪快速反彈後透支回調,但底部不斷抬升現象(2023年底萬億國債、去年五一地產政策、924行情,今年初春節後行情),首先說明政策發力是有效,因此底部不斷抬升,市場即使回調,也不至於完全抹去此前跌幅;第二,但市場會線性外推其強度,導致快速衝高後透支回調。因此,應對這種情形,最好策略是「低的時候積極買入,亢奮時候適度獲利」,同時更多聚焦有基本面和產業趨勢結構性行情。
中期仍以結構行情為主,有產業趨勢加持科技為主線。短期方面,如調整倉位的話,可選擇部分平衡至前期跑輸的分紅類資產。長期看,維持建議當前配置關注四條主線:包括第1,穩定回報(分紅+回購,尤其淨現金佔比較高增長性股;第2,科技(DeepSeek相關AI算力與AI應用),如雲伺服器、國產算力廠商、AIDC、AI應用軟件、智能駕駛、人形機器人及消費電子等;第3,出海股,以中端製造、傳媒與新零售為主;第4,新消費,滿足當前人口和消費習慣的新式消費龍頭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