袁國勇倡發展高端醫療服務
港大微生物學系講座教授袁國勇接受財政司司長陳茂波邀請,就2025年財政預算案提交建議。
袁國勇與臨床及生物醫學研究員回覆陳茂波的意見時表示,香港的醫療保健行業高度發達,其服務質素在東亞地區享負盛名。現時全球高端私人醫療禮賓式服務正在急速發展,東南亞諸國均有提供醫療旅遊業務。政府可以利用本港既有品牌優勢,支持發展如妙估醫療診所(Mayo Clinic)及紀念史隆凱特琳癌症研究中心(Memorial Sloan Kettering Cancer Center)等級數的國際醫療中心,務求吸引高淨值客戶、區內知名人士及類似機構首席執行官等級人士來港。
上述服務定位應有別於一般東南亞地區之醫療旅遊,而是以高端檢查及治理奇難雜症服務為主,提供別樹一幟的醫療服務,突出健康檢測及治療早期病變,務求以延壽及提高生活質素為目標。醫療服務除深層體檢、壓力應對諮詢、綜合一站式生活方式調整、幹細胞治療和人工智能等技術推動的尖端療法、甚至包括實證中醫藥針灸學,重建性醫學美容、提供只在內地及本港認證審批的生物制劑及標靶藥等。高質國際醫療服務又能配合國際盛事,如大型運動賽事、世界級音樂會所帶來的高端客流增加,相得益彰。
除醫療行業外,發展此類服務還將對本地保險和財富管理行業產生連鎖反應,務求使高淨值人士選擇香港作為最終定居之地。換句話說,該策略是將高端醫療服務與旅遊和財富管理相結合。高質醫療服務中心,水漲船高,既能提高本
港整體醫療水平,又可增加稅收。更可以將部分高端醫療服務營利撥歸醫管局,支持其營運,尤如資金旋轉門,成以戰養戰之勢,長遠減低政府負擔。
袁國勇指出,即使政府有意於本財政年度削減開支,但高等教育、人才培訓和科研投資卻不宜削減,反而應該增加支援,作為港府長線投資項目。隨着醫學生人數上升,以及人工智能普及化,香港醫護短缺問題將逐漸紓緩,屆時本港將有足夠醫療人才支持上述高質國際醫療服務,同時又不會影響公營醫療服務。政府方面可以考慮撥款支持發展,並預留土地供具良好信譽之投資者營運。所有接受政府支助的非牟利私家醫院營運機構,亦應分擔教導醫學生及進行專科培訓之責任,確保畢業醫學生質素及有更多機會見識到不同的專科,間接支持及改善醫院管理局的公共服務。
值得注意的是,金融和醫療保健行業的協同效應,長遠來看,能為香港帶來可觀的回報。這一措施,除經濟效益之外,同時能帶動技術發展,改善公共醫療服務和公共衞生設備。儘管其中一些設備具有戰略需要,但由於利潤低,一般投資者並不感興趣。但到危急關頭,如全球疫症大流行,所有政府均會爭相購買。這些設備包括製造檢測試劑、抗生素、抗病毒藥物和疫苗之廠房,必須得到政府直接投資,要踏出第一步,方能有機會繼續發展。假如現時不把握最後機會,本港經濟持續不景,又或受到海外供應商封鎖,香港將來可能再也負擔不起這類設備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