水務署將加快舊水管更換修復
去年深水埗荔枝角道一條60年代鋪設的鑄鐵水管老化導致水管爆裂而引致路陷,而東涌翔東路的水管爆裂事故導致附近一帶屋苑停水12小時,期間訊息發布顯示協調方面不足。水務署在社交網帖文表示,就兩宗事故進行了調查,並就調查結果及改善建議向發展局提交報告,並實施一系列措施。
根據現行計劃的風險評估機制,水務署會就水管使用年期、物料、過往爆裂或滲漏記錄、周邊環境以及爆裂或滲漏所造成的後果等因素,評估水管的風險和維修優次,以陸續更換或修復個別較高風險的水管段落。水務署已檢視機制下各風險因素的比重,並加大當中兩個因素的比重,即老舊水管物料以及水管出現事故後影響主要交通路段的風險,以加快進行這些地方的水管更換或修復工作,減少水管爆裂時對社會造成的影響。
成立由水務署署長督導,成員包括發展局、運輸署、路政署、警務處、環境保護署及民政事務總署等相關部門代表組成的跨部門專責小組,商討及制定更換水管涉及的臨時交通安排、施工計劃等,以便及早制定方案,盡量減少工程對交通和市民的影響,從以加速處理老舊水管的更換工作。
分階段擴大「智管網」監測範圍至食水主幹水管及餘下尚未設有「智管網」的食水分配管網,並更新監測水管流量及水壓的傳感器,以提升管網的監測功能,透過實時數據,加快識別及處理潛在爆裂的水管。上述工作預計於今年第二季起分階段完成,而整項工作於2027年完成。另外亦會進一步研究應用其他先進科技,例如聲納勘察、光纖技術等,協助及早發現水管滲漏情況。
強化供水事故應變管理,就緊急維修水管工作的消息發布機制更新了內部指引,具體列出在緊急維修水管時所需要考慮的多方面因素和涉及的時間,以確保更準確發布預計恢復供水時間,讓市民作出適當準備。水務署亦與不同的地區持份者(包括各區民政事務處、區議員和關愛隊等)加強溝通,包括建立了即時通訊平台迅速互相通報,為市民提供臨時供水安排、維修工作進程等資訊。署方亦已建立機制,以便在緊急情況下整合政府部門資源以調配足夠水車提供臨時用水,確保受影響的市民和商戶得到及時支援。
現時水務署管理全港長逾8000公里的水管網絡,為確保市民享有穩定的供水,水務署於2000年至2015年間,全面更換及修復約3000公里的老化水管,顯著提升供水系統健康及運作狀況。
為維持供水網絡健康,水務署由2015年起推行「風險為本水管資產管理計劃」(計劃),透過評估水管的爆裂風險,將高風險水管優先納入改善工程。截至2024年12月,共約540公里長的水管已納入計劃內,當中約235公里已完成更換或復修。水務署亦自2016年起為全港的食水分配管網(約佔八成食水分配管網的範圍)逐步建立約2400個「智管網」監測區域 ,透過各區域的監察裝置進行探測水管滲漏情況,盡快跟進及維修滲漏的喉管。相關措施逐步取得成效,水管滲漏率由2000年超過25%下降至2024年的13.4%。